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

是魔女?亦或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?

如果要從二十世紀中提出一名堪稱「魔頭」的人物,想必發動二次大戰的肇因者「阿道夫.希特勒」必定名列前茅…然而這是因為我們接受了西方媒體長期以來灌輸的論點(媒體大亨也是以猶太人為主,有此現象不足為奇…),對身處亞洲世界的我們而言,並沒有如此切身的感受(就像大雄會認為技安比希特勒還可怕~這是親身經歷的問題…),這也是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這本「蘭妮.萊芬斯坦回憶錄」會有如此兩極化評價的原因。

蘭妮.萊芬斯坦回憶錄

回憶錄這種東西,通常是作為一種工具。不論是政治人物要當競選文宣、亦或是企業家要闡述經營理念爭取股東(銀行?)認同,都有其目的性,而長期背負「希特勒愛人」包袱的萊芬斯坦,也是借其書的出板,為自己辯解和平反~然而對有「恐納粹症候群」的西方世界(或說媒體集團),這只是個微弱的異議之聲罷了…畢竟光是「意志的勝利」一片,就足以讓這位被稱為「二十世紀最偉大女導演」身敗名裂,烙痕一世了。

「女人,是不被允許犯錯的。」這是萊芬斯坦在戰後為自己所受的遭遇留下的嘆詞。也難怪她會作如是想,在藝術界中,被非納粹調查的不乏其人:指揮家福特萬格勒一度被禁演,後來才解禁;而卡拉揚更是直接當過黨員,卻在日後成為最成功的指揮大師,天上地下,相差何止萬千?也只能說她的天才招忌,就是有人不讓她出頭罷了!對照其他在戰時「領袖萬歲」喊得震天嘎響,一戰敗就對其他人落井下石、當抓耙子撈好處的傢伙,人品也沒高尚到哪去。

回憶錄中出現了不少近代名人,你會懷疑這些人士是否真和書中所寫得一樣?有如此的互動?我只能說,歷史也是人寫的,就連太史公曰也難逃主觀認定,更回況是半生顛沛流離,懷才不遇的弱女子呢?真假難辨,只有作者自己最清楚,而最有趣的是書末的推薦專文,一男一女顯現出對其不同的態度與評價,也許身為女人為原罪這句話倒有幾分真實呢!

除去政治的狹隘觀點,就藝術上萊芬斯坦達到了當代其他導演未有的高度,「意志的勝利」跟「奧林匹亞」成為電影界教材的事實不會改變。雖然有人說藝術不該為政治服務,但是藝術會完全跟政治脫勾才是奇怪,不論古今中外皆然,重要的是其「服務距離」的分寸…這也是書中「紀錄片」跟「宣傳片」爭議的源頭~有機會我還想弄一片來看看,能在威尼斯拿下金獅獎的紀錄片,究竟有何驚人之處?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