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

攝影師的藝術…

韓愈曾為文道「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」。而台灣社會也對含「師」的職業有種莫名的情愫:除了排行「醫師、教師、律師」等三師的社會地位高人一等,連其他職業也要冠個師字,方能顯其不凡;於是搞黑手有「工程師」、動筆的有「設計師」,連交關世間事也有「禮儀師」…雖說行行出狀元,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認同「職業不分貴賤」這句話,尤其是以「不具生產力」的行業:藝術為甚。

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

薄薄的一本書,討論了攝影術如何對抗偏見,邁向藝術之道…

「藝術」的欣賞,隨著時代的推移,在世間有不同的評價。然而在進入工業時代,新型態藝術的定義也越來愈引起爭議,掀起論戰的正是「再現性」,而「攝影」正是藝術界開出的第一槍:人人都能拍的東西算不算藝術?能夠完美複製的作品算不算藝術?藝術創作的「靈光」是否真的消逝了呢?

一機一鏡走天下

坊間教人攝影的書籍之多,讓人拍出好照片不是夢!

現今網路上相簿分享算是顯學,不乏有許多藉此成名的部落客,被冠上了「攝影大師」的稱號。這些作品影像犀利、色彩飽和,取景也甚有可觀之處,然而,拍出好照片不難、後製出一張好作品也比底片時代簡單多了,網路上人氣轉載的照片,能感動人心的有幾張?充其量也僅能也「攝影家」自居。能拍出感動人心、甚至影響世界的照片,稱之為「大師」方能無愧!

改變世界的100幅照片

能列名其中,是攝影者的榮耀~

上個世紀是攝影發展的成熟期,把相機從繁雜的笨重木箱,變成可攜帶的紀錄工具,又剛好遇到兩次的世界大戰,這時期的攝影者大部分是記者,戰地中的實際紀錄體驗,他們鏡頭捕捉的人性,都不是現今按滑鼠擠展場拍show gril所能體會到的。也就是因為時代的動盪過於激烈,許多各領域的大師幾乎都集中在此時,比照現今承平時期,由媒體塑造的「大師」,更顯諷刺…

不合理的行為

在戰場出生入死,靠相機檔子彈…這可不是電影情節,而是著名的戰地記者唐.麥庫林的親身經歷…

人文關懷永遠是攝影師關注的焦點,一張照片能反映出當下的情境:也許洗出來曝光不足、焦距不清楚,然而感動的畫面卻能深植心中,甚至影響一整個世代,要有這樣的覺悟,成為大師之路,應該也不遠了吧…

沒有留言: